記者 李雨心
“五月五,是端陽。門插艾,香滿堂。吃粽子,灑白糖。龍舟下水喜洋洋……”
《雍正十二月行樂圖》(五月競舟)(局部)
當看到大街小巷的商店中,開始整齊擺放著粽子禮盒時,路過的行人就算不經(jīng)意的一瞥,也會明白端午近在眼前了。進入公歷6月,就迎來了一個重要的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——端午節(jié)。據(jù)悉,端午節(jié)與春節(jié)、清明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而端午節(jié)的名稱,在中國所有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當中叫法最多,達到二十多個,如有龍舟節(jié)、重午節(jié)、端陽節(jié)、端五節(jié)、重五節(jié)、夏節(jié)……
吃粽子、賽龍舟、掛艾草……說到端午的習俗,人們總能想到這些延綿數(shù)千年的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。同時在物質(zhì)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,市場上催生出五花八門的粽子品類,還有了水晶粽子、小龍蝦粽、奶茶粽等“網(wǎng)紅”粽子。
《龍舟競技圖》(清·佚名)
但在老成都人的記憶中,用清香的粽葉包裹的白米粽,軟糯香甜,再淋上些許紅糖水,便是記憶中最常見,也最樸素的端午美食。“那個時候吃粽子,都是雪白的白米粽。加點綠豆、紅豆,或者撒點芝麻,蘸點黃豆面,就是奢侈的吃法了。”回想起記憶中的端午,在成都生活了數(shù)十年的民俗專家?guī)浥鄻I(yè)這樣說到。
民俗專家?guī)浥鄻I(yè)
時雨及芒種,四野皆插秧
6月5日 芒種 (農(nóng)歷閏四月二十五)
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寫到:“五月節(jié),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。”意為大麥、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(jīng)成熟,搶收十分急迫。所以,“芒種”也稱為“忙種”“忙著種”,指的是農(nóng)民朋友的播種、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。
但在這一忙碌的節(jié)氣中,也不乏風雅的習俗活動。譬如,在四大名著《紅樓夢》中,就描寫了芒種節(jié)氣“送花神”的場面。“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,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(jié)。尚古風俗:凡交芒種節(jié)這日,都要擺設(shè)各種禮物,祭餞花神,言芒種一過,便是夏日了,眾花皆謝,花神退位,須要錢行。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,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……”
要知道,在古時的農(nóng)歷二月,有著慶祝百花生日,祭祀花神的“花朝節(jié)”。據(jù)傳,因“花朝節(jié)”上迎花神,而芒種時已近五月間,百花開始凋殘、零落,于是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,餞送花神歸位,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,盼望來年再次相會。
而在南朝梁代崔靈思所撰寫的古籍《三禮義宗》中,也記載到:“五月芒種為節(jié)者,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,故以芒種為名,芒種節(jié)舉行祭餞花神之會。”
端午臨中夏,時清人復(fù)長
6月14日 端午 (農(nóng)歷五月初五)
在滿街都擺放著包裝精致的粽子禮盒商品,各種品類的粽子琳瑯滿目時,作為一名老成都人,帥培業(yè)記憶中的端午粽子,是滿溢著粽葉清香的白糯米粽子。彼時,還未有“甜粽”“咸粽”之爭,在那個物質(zhì)條件不富裕的時代,在端午節(jié)能夠蘸著紅糖水吃下香甜的白粽,已經(jīng)是無比的滿足。
而除了吃,自然也少不了雄黃酒。在流傳了數(shù)百年的民間傳說故事《白蛇傳》中,“喝雄黃酒”的情節(jié)可謂是最高潮迭起的一幕。也由此可見,雄黃酒在百姓心中有著辟邪解毒的作用。“不光是喝,成都人還會用雄黃酒灑在墻壁角落、門窗、床下等地方,是為了滅惡蟲,有點類似于當下消毒劑的作用,可消毒殺菌。”
雄黃酒雖在世人心中有著驅(qū)邪避毒的作用,但帥培業(yè)說到,這東西可不能喝多了。那不喝的話,會用來做什么?那自然是要用來在小朋友的額頭上,寫一個大大的“王”字了。“用雄黃酒畫‘王’的習俗,這一是為了借雄黃酒祛毒;再來,這個‘王’字,就是模仿的老虎的花紋,老虎是百獸之王,這也寓意孩子們能健康長大,百毒不侵。”
不僅是雄黃,端午還有“百草入藥”的習俗,人們認為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,藥性好,才有了這一習俗。“在端午的成都,幾乎所有郊區(qū)的農(nóng)民,都挑著菖蒲陳艾,進城中來賣。家家戶戶都買回去,掛在門上。這本身就是一味中藥,有驅(qū)邪辟邪的作用。拿這些藥草來熬成水,給娃娃洗澡,是治皮膚病一種很好的方式。”
夏至入頭九,羽扇握在手
6月21日 夏至 (農(nóng)歷五月十二)
據(jù)《恪遵憲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長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極也。”夏至之名由此而來。而在古時,人們對于夏至的重視,不低于一些傳統(tǒng)的節(jié)日。
《周禮·春官》載: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周代夏至祭神,意為清除荒年、饑餓和死亡。而據(jù)司馬遷所著《史記·封禪書》記載:“夏至日,祭地祇,皆用樂舞。”可以看出,夏至時值麥收,自古以來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災(zāi)年豐。
“不過夏至不熱”,“夏至三庚數(shù)頭伏”。夏至的到來,宣告著炙熱的盛夏即將來臨。在沒有冰箱,也沒有空調(diào)的古代,能夠帶來一絲涼意的,恐怕還得靠手中的一把小扇。于是在民間,婦女們互相贈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,用來消夏避伏。據(jù)《遼史·禮志》記載:“夏至日謂之‘朝節(jié)’,婦女進彩扇,以粉脂囊相贈遺。”此外,《酉陽雜俎·禮異》有載:“夏至日,進扇及粉脂囊,皆有辭。”彩扇用來納涼,香囊可除汗臭,粉脂涂抹身體,防生痱子。
有趣的是,古代夏至還有一項放假的“福利”。宋代龐元英所撰寫的《文昌雜錄》里記載:“夏至之日始,百官放假三天。”宋代官員從夏至這天開始放假3天,讓百官回家休息。
而在民間,有著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的說法,夏至吃面成為一種習俗。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,因夏至新麥已經(jīng)登場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。
【如果您有新聞線索,歡迎向我們報料,一經(jīng)采納有費用酬謝。報料微信關(guān)注:ihxdsb,報料QQ:3386405712】